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東漢朝堂都有那些人反對徵召董卓進京師呢?

東漢朝堂都有那些人反對徵召董卓進京師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進爲了消滅宦官勢力,把董卓找過來給何太后施壓,一直以來被視爲一個愚蠢的決定。雖然何進對董卓並不是沒有防範,並不讓董卓帶兵進入洛陽,除了董卓之外還有其他軍隊互相牽制。但是這個決定最終還是導致東漢朝廷的陷落。從結果上來看,何進的這個決策確實是失敗到無以復加。在史料中的記載中,一個失敗的決策往往會凸顯一些''智士'',反對這個失敗的決策但不被採用。那麼何進在做這個決策的時候,有哪些人預見到董卓的危害了呢?

徵召董卓逼近京師的決策

徵召董卓逼近京師的這個決策,確實是出自何進這裏,畢竟何進是輔政者,是個管事的。不過這個決策也不是何進一拍腦袋想出來的。徵召四方軍隊的真正的策劃者,其實是出自袁紹等人。袁紹是誅殺宦官非常積極的人物,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原本也沒有召董卓等人入京的想法。但是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千方百計阻止何進對宦官下手。所以袁紹等人才提出這個建議,用外軍來對何太后施壓。

何進、袁紹雖然徵召外軍,但是也並不是對他們完全沒有防範。尤其是對董卓。董卓在漢靈帝在世時期,就已經體現出桀驁不馴的性格。朝中徵召董卓爲少府,董卓不聽命令;朝中又令董卓做幷州牧,把軍隊給皇甫嵩,董卓還是不聽命令,希望能夠帶着自己的軍隊去幷州。可以說董卓的野心已經很明顯。所以何進等人也對董卓進行了防範。

首先徵召的外軍中就不止董卓這一路,從史料的記載上來看,至少就有三路:前將軍董卓、幷州刺史丁原、東郡太守橋瑁,另外何進本人也分別派遣部下到各地徵募士兵。而董卓的兵力只有三千,放眼整個的洛陽一帶的軍隊來說,其實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東漢朝堂都有那些人反對徵召董卓進京師呢?

其次這些外軍中,他們收到的信任程度也有高低之分。比如丁原就非常收到何進的信任,可以直接到洛陽和何進一起對付宦官。而董卓這個收到重點照顧的驍將就明顯有別於丁原了。其實董卓壓根沒有被允許進入洛陽,而是在關中舊京的上林苑。後來董卓進軍到洛陽附近的澠池,還受到了何進的猜疑,令諫議大夫種劭制止董卓向洛陽進軍。後來董卓能夠順利進入並控制洛陽,純粹是因爲何進被殺而已。

徵召董卓決策的反對者

雖然何進對董卓早有防範,也做了很多充分的準備,但是最終還是釀成董卓擅政的惡果。在開頭的時候小編也提到了,史料中記載了很多人物反對某個錯誤決策的內容,用以豐富人物形象。那麼反對何進徵召董卓的人物都有誰呢?

曹操

在反對徵召董卓決策的人物中,大概曹操是最出名的一個,畢竟他的成就最大,而且又作爲本紀放在《三國志》的第一卷,至少史料記載得更顯眼一些。《魏書》當中記載,曹操聽到何進徵召董卓威脅何太后的決策後的態度是''聞而笑之''。曹操認爲想要消滅宦官勢力,僅憑一個獄吏誅殺首惡就夠了。現在何進等人召集外鎮,做出斬草除根的態度,很容易暴露意圖,遭到宦官勢力的反撲。

以一獄吏消滅宦官勢力,可能有些嘴炮了。曹操認爲消滅宦官只是殺死領頭的''十常侍''即可,沒有必要像何進、袁紹那樣將戰火蔓延到整個宦官勢力。曹操的想法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不得而知,畢竟沒有履行。不過至少不會比何進做的還差。而且曹操也預見到何進等人的失敗,還是有很強的預見性的。

陳琳

曹操對何進、袁紹的決策只是聞而笑之,他並不是這個政治集團的人物。而陳琳則是何進的主簿,也直接反對何進的決策。陳琳認爲何進以外軍威懾內宮是''以詐立'',拿國家大事過家家玩。

另外何進對宦官的優勢已經非常大,本來應該自己動手解決。何進把這些外軍召集到洛陽這個政治權力中心,一旦某支軍隊難以控制,這個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陳琳與曹操分別看到了未來局勢變化的一部分。

盧植

東漢朝堂都有那些人反對徵召董卓進京師呢? 第2張

盧植並非何進的屬官,他在當時的身份是尚書。不過在對待宦官集團,盧植這樣的士人當然也更加傾向於何進。另外何進召集董卓入京,一旦出現問題,打破洛陽的安定,無論是對東漢朝廷還是對盧植本人都不是一件好事情。盧植也向何進強調董卓的兇悍,兩次拒絕接受朝廷詔令,手握軍隊不放,這樣的人難以制服必生禍患。可惜何進還是沒能聽從。

鄭泰也不是何進屬官,但他卻是被何進拔擢上來的。總的來說鄭泰與盧植的想法相同,董卓野心太盛難以遏制,這裏就不重複鄭泰的話術。何進同樣也是拒絕鄭泰的建議。鄭泰的性格比盧植剛強一些,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用直接棄官不做,還勸何進的另一個謀士荀攸脫離何進。

曹操、陳琳、盧植、鄭泰對何進徵召董卓的決策都是否定的態度,曹操是預測到宦官集團的反擊;後三者主要還是擔心董卓等外軍難以遏制。從事情的發展結果來看,他們都是正確的。先是何進被宦官們騙進宮中殺死,隨後董卓入京控制朝政,袁紹等人在地方組織義軍討伐董卓,開啓了漢末三國的大亂局。

那麼這些擁有預見性但卻無法挽回失敗的人物在董卓亂政以及後面的亂世中又有哪些表現呢?

曹操:曹操就不用多說了,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曹操拒絕董卓的拉攏,逃出洛陽參與起義軍,後面成爲北方最強大軍閥,成爲曹魏的奠基者。

陳琳:陳琳在董卓干政、洛陽大亂時,應該是跟隨袁紹一起逃出洛陽,成爲袁紹的謀士。在''官渡之戰''中寫過一篇著名的對曹操的檄文。後來曹操擊敗袁紹並且消滅袁尚,曹操愛惜陳琳的才華沒有殺死他,他就成爲曹操集團的筆桿子。

盧植:相對於曹操來說,盧植反對董卓的態度更加剛強一些。董卓爲了宣示權威,打算行廢立之事。盧植阻止董卓廢立皇帝,吸引了董卓的仇恨,多虧蔡邕等人的維護,盧植纔沒有被董卓所殺,只是免官而已。盧植在免官後從小路逃出洛陽,隱居在幽州上谷郡。後來袁紹控制冀州後,請盧植爲軍師。可惜盧植去世得比較早,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就去世了。

鄭泰:鄭泰雖然辭官,但是並非作爲一個閒雲野鶴,還是關心政治。董卓亂政的過程中,鄭泰與伍瓊、何顒、荀攸等人暗中反抗董卓,策劃對董卓的政變活動。結果事情失敗,荀攸、何顒被捕入獄,鄭泰逃出洛陽依附袁術。袁術以鄭泰爲揚州刺史,可惜鄭泰在到揚州的道路上也去世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