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古代的“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揭祕:古代的“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古代的“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成爲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官的主流制度,自從隋唐以後,無數寒門弟子十年苦讀,只爲了一日能夠功成名就,金榜題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歷史上許多如雷貫耳的文武大臣,均是科舉出身。

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科舉也讓無數人耗費了一生的時光,而寸步難行,大量的讀書人到了晚年,依然身份低微,爲飢寒溫飽擔憂,只能夠當作私塾書生,相信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那麼我國古代科舉考試錄取比例爲多少?就拿舉人來說,如今的研究生能夠考上嗎?從電視上看秀才舉人經常一抓一大把,實際上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科舉制度的等級,在明清時期,科舉逐漸明確了等級,讀書人在經過苦讀之後,首先要通過鄉間知縣主持的縣試或者知府主持的府試,在通過地方機構的承認之後,無論年紀大小,統一被稱之爲童生,這也是讀書人最基礎的入門級別考試。只有跨過了這一道坎,才能夠算是一個知識分子。

緊接着,童生們來到省裏面,參加地方省學政(相當於省教育廳)組織的統考,篩選過的人,才能夠被稱爲秀才,別看這只是第二關,無數的讀書人基本就卡在了童生進秀才的這一道坎上面,范進50多歲才當上秀才,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到死都還是一名老童生。

揭祕:古代的“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作爲一個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特權,會被地方記錄在案,在明朝時期,爲了管理戶籍和流動人口,老百姓們出遠門實際上都要官府簽發的路條,然而秀才可以隨意出門遊學,此外,知縣不能隨便對秀才用刑,比起老百姓穿着的布衣,秀才也能夠佩戴方巾長衫,雖然這些待遇沒什麼實打實的好處,卻體現了朝廷對讀書人的尊重。

揭祕:古代的“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第2張

而第三級別的考試爲鄉試,三年舉辦一次,在各省省城的“貢院”舉行,選拔出來的人爲舉人,到了這一階層,讀書人才是真的鯉魚躍龍門,他們可以獲得政府的資助,免除徭役稅負,即便不參加更高一級別的會試殿試,也能夠做官,很多縣官實際上都是舉人出身,這也就是爲何范進中舉人之後,大夥對他改變態度的問題。舉人的本來的地位,也和縣官平級(參考《九品芝麻官》的方唐鏡。)

秀才舉人的錄取率如何呢?嘉慶年間,一般三年舉行兩次院試,共錄取了4萬秀才,二百一十五個州,平均每州十五名,一千二百八十一個縣,平均每縣不足十四名,而每縣參加考試的童生卻往往要多達兩三百人。錄取率不足百分之10,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考中秀才的人放到如今也是能上985、211大學的重點學生。

而接下來的舉人,自然就要從一大批尖子生當中來挑選了,拿一份明朝嘉靖十年的報表來做參考,三年一次舉辦的鄉試過程中,各省的錄取率也不一樣,比如說廣西錄取率最高,達到了6%,這是因爲他們人少,參加鄉試的1825人中,錄取了110個,而錄取率最低的貴州,只有2.2%,在5500名秀才裏面,錄取了122人,參加鄉試人數最多的省份爲南直隸,有68538人蔘考,錄取了3565人,錄取率爲5.2%

而我國的考研人數從1995年報名人數爲15.5萬,錄取人數爲4萬,到了2017年,我國考研報名人數爲238萬,錄取人數則達到了60萬,無論是從考試的次數,還是比例來說,過去的研究生可是考不上秀才的哦!

爲何古代錄取比例這麼少呢?因爲科舉不同現在,秀才舉人的名額都是固定的,這直接牽涉到下一層的選拔以及國家官僚的補充,只有其他人高中,亡故,或者開缺,朝廷能夠填補新的名額,除非政策變動,增加或者刪減在職官吏,否則科舉考試會始終維持補漏的狀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