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秦國最初是個偏僻小國,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秦國最初是個偏僻小國,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秦國最初在戰國七雄中的地位並不明顯,因爲秦國處於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在以農耕經濟爲主體的封建時期它的優勢並不明顯,因此在一時間,他的國力落後於處於中原地區的其他七國。可是就是這樣的秦國,他最終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兼併了六國,完成了祖國的大一統,秦國的國力能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其實得益於商鞅變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以法治國,一時間他鼓勵所有的秦國子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軍功,改變家族的命運。所以秦軍的戰鬥力在當時的戰國期間是所向披靡的。可是商鞅所提到的有道之國,爲什麼沒有在秦朝後來長久發展下去呢?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商鞅縱然有治世之才,但是如果他沒有遇到秦孝公的話,我相信在歷史上,商鞅或許是寂寂無名之輩。商鞅出生在衛國,因爲幼年時期的經歷,讓他接觸到了法學,這一段經歷,爲商鞅後期實行的以法治國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秦國最初是個偏僻小國,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史記商君列傳中描述了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的場景,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自己的思想主張反爾和秦孝公大談堯舜治國之道,當時的秦孝公聽商鞅講的治國之道甚覺乏味,甚至會打瞌睡。可是出於禮貌,秦孝公並沒有打斷商鞅,在商鞅走之後,秦孝公對身邊的近臣說你給我找的這個人,完全沒有任何用處。

此次商鞅去見秦孝公大談堯舜之道其實是在試探秦孝公,他想要慢慢的瞭解秦孝公內心真實的需求,秦孝公是不是一個能夠幫助他實現有道之國的人?第二次商鞅去見秦孝公的時候,他沒有談堯舜之道,緊接着他又開始講夏禹,商湯,周文王等等這些歷史上比較賢能的君王。

儘管商鞅講的非常有道理,但是這並不是秦孝公所要的,此時秦孝公聽得大爲惱火。第二次把商鞅送走的時候,秦孝公仍然對身邊的近臣大罵一頓。在商鞅第三次見秦孝公的時候,便提出來了自己有道之國的主張,他講起了春秋五霸已經是強弩之末。

而時代的巨輪仍然在不停的發展,此時就需要一個強國出現,兼併其他國家這一番言論聽的秦孝公熱血沸騰,秦孝公非常願意聽富國強兵之道,因此不自覺地聽商鞅的言論,聽得入了迷。在和商鞅暢談了數天之後,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一點也不疲憊。

商鞅對於秦孝公闡述的觀點主要是,如果想要做一個賢能之臣,那麼夏禹,商湯以及周文王給了很好的例子,並且後世之人幾乎不可能超越他們,如果想要制衡其他列國的話,必須要以法治國,只有這樣子才能夠富國強兵。因此,能使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便是有道之國,而並非儒家以仁治國。

公元前359年,秦國頒佈了墾草令,在這一律令中,很明顯的重農抑商。在稅收上他們就劃出來了等級,農民可以每年少交一些稅收給國家,而商人每一年要多交一些稅收給國家,同時他們還禁止士大夫給農民講學,禁止向農民傳授文化。

其實商鞅這麼做是在思想上傾軋農民,希望農民只能乖乖的守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思想過於跳躍。如果每一個農民都有知識文化的話,那麼便不好管理了。其實對於商鞅而言,他們並不需要農民有過多的文化,只需要他們守好本職工作,做一個工具人就可以了。

這是商鞅有道之國的明顯特徵,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商鞅把法家的思想運用到了極致。並且法家思想使得秦朝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從商鞅提起了有道之國的觀念之後,後來的秦朝國君在不斷的更新法令,逐步的完善,直到秦始皇時期,秦國完成了兼併六國的重任。

秦國最初是個偏僻小國,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2張

結語:其實秦始皇在完成祖國大一統期間所實行的多種手段,都能夠看出商鞅的遺蹟,比如他焚書坑儒,其實這正是在思想觀念上高度的控制人民。商鞅的有道之國沒能夠得以長久地留存下來的原因,是因爲他並沒有尊重人民的意願,沒有尊重人民的思想。

在高壓政策下,人民必然會反抗,因爲人和工具是有本質區別的。有道之國,高強度的擴大了軍權而將人民的利益嫉妒縮小化,在這種兩極化分佈不均的情況下,秦國的內種自然會出現問題。商鞅的格局還是比較短的,他僅僅看到了眼前的得失,並沒有以一個大國的格局長遠發展下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