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在面對火災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滅火的

古人在面對火災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滅火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火災,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是我們在電視劇裏面常見的打更人的經典臺詞,打更人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打更給別人報時。除了報時之外,打更人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檢查城市消防安全,避免城市發生大規模的火災,堪稱是火災警報員。

古人在面對火災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滅火的

關於打更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據《周禮》一書記載,我國最早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是在周朝時期設立的,當時被稱之爲“司烜”。司烜的日常職責就是在城裏街道上四處巡視,用木錘敲大鈴,提醒人們注意防火。前文提到夜間更夫一邊敲鑼一邊喊着:“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其實就是從周代開始流傳下來的。

到了漢朝時期,除了打更人之外,又有了一個新的防火神器,那就是望火樓。我們都知道登高可以望遠,望火樓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在漢朝望火樓有四層樓之高,這個高度在現在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在古代,房屋往往只有一兩層。四層樓高的望火樓,可以說是登高望遠。而且望火樓不僅僅只有觀測的作用,還有通信、指揮的功能(在古代沒有即時通信系統,若發生火情,全靠口口相傳, 等救援人員趕到時,勢必會造成更大損失),望火樓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特意在樓上設有大鼓跟旗子等工具,可以通過鼓聲通知老百姓逃跑及救火,通過旗子可以更好地、有條不紊地指揮老百姓參與滅火工作。所以望火樓是古代較爲有效的防火預警方式,算得上是古代的“消防警報”了。

古人在面對火災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滅火的 第2張

到了唐朝時期,政府組織了專門消防滅火的消防組織,並稱之爲“武候鋪”。當時的“武候鋪”主要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纔會有,他們通常分佈在各個集市和坊裏。“武候鋪”除了人員配備之外,還開始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消防工具。自唐朝開始,滅火時都使用皮袋、濺筒滅火。所謂的皮袋就是用動物皮做成的裝水工具,濺筒就比較高級了。根據唐代《通典》一書的記載:“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以生薄皮合縫爲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於袋內,急縛如濺筒”。簡單來說就是在注水的皮帶中插一根竹筒,然後封口。滅火時使勁擠壓皮袋,水就會從竹筒裏噴射出來。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它跟現代的高壓水槍有點相似。

宋朝時期,在唐朝的基礎上對消防滅火團隊有了更大的升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消防機構——“潛火隊”。宋朝的“潛火隊”配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消防裝備,比如防虞器具、 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都是由政府出資置辦的。除此之外,還配備了比較現代化的設備,如雲梯,可以用於高層建築的救火;唧筒,即爲最早的消防泵;水囊,即滅火時,盛水的器物,擁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元朝時期雖然沒有關於消防團隊的記載,但是它卻發明了“法制長生屋”等耐火建築材料,此舉可從根源上杜絕火災的發生。

古人在面對火災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滅火的 第3張

明朝時期,關於防火有了更爲詳細的分工。皇宮的消防工作開始由禁衛軍兼管,地方基層政權設有總甲負責火盜(他們輪流值夜,擊柝振鈴,提醒人們注意火盜)。還有的地方設置了巡警鋪(更鋪),以供總甲、火夫們休息、躲避雨雪之用。巡警鋪內備有刀、槍等兵器和火鉤、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些城市還組建了專業的消防部隊——火兵。它主要是爲了防禦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和防範其他火患。火兵有的 50 人,有的 100 人,設在城中心或建築密集、人員聚居之處,配備水桶、藤鬥、麻搭、竹梯、斧、鋸等救火器具,其中最早的消防器械是藤鬥水槍。

清朝時期,消防更具現代化,在清朝可以看到現代消防車的雛形。當時的消防隊伍發明了一種叫做“水龍車”的救火器具,它是由一個橢圓形大木桶、兩個紫銅活塞缸以及一根橫木杆組成,使用時啓動橫木帶動活塞,用壓力將水從輸水帶中噴出,這與現代的滅火器原理已十分接近。這種原始的消防車的射程可達到 20—30 米,是當時最先進的滅火神器。

古人在面對火災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滅火的 第4張

清朝末年,隨着西方文明的衝擊,在消防領域方面,清政府也開始籌備組建一支現代化的消防隊伍,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總局消防隊,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消防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