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乾隆8年被稱“史上最熱夏季”,當時到底有多熱?

乾隆8年被稱“史上最熱夏季”,當時到底有多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乾隆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現代的氣候越來越嚴酷,比不上古代的清涼自然,不過有歷史記載在乾隆八年的夏季,曾出現過“史上最炎熱的一天”,即是公元1743年7月20日~25日,當時的大清日常氣溫高達40度,然而25號那天最高氣溫逼近45度,在石頭上砸個雞蛋都要被煎熟,而此時的水異常緊張變得比油還要昂貴,據說京城內外被熱死的肥仔多達1萬餘。那麼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中,到底還發生了什麼呢?

據說有一個法國的基督傳教士來大清傳教,剛好遇到了這個極端酷熱的氣候,於是他就在這一切現象寫成書信寄回了法國,爲此就成爲“我國曆史上最炎熱的夏天”,根據當時清朝在災後統計,僅僅北京內外被熱死的黎民百姓就多達11400餘人。爲此在乾隆8年間所發生的溫度高達44.4度夏季,拿它跟我國一九九九年夏天最高氣溫42.2度以及1942年出現的42.6度相比,實乃最高氣溫的夏天。

《浮山縣誌》有描述到當年的一幕,稱夏五月大炎熱,路道行人多有暴斃屍野者,而京師更甚,於京城通商者皆有熱死者衆多。在《東華續錄》的描述是這樣子的:“六月丙辰京師威暑”此書說是6月發生酷暑,而《青城縣誌》所講的時間也是發生在6月,其稱:“大旱千里,屋內用具皆熱燙,風炙草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從天津南武定府逃走之人衆多,而道路上多是被熱死之人”。

乾隆8年被稱“史上最熱夏季”,當時到底有多熱?

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分析出,當時到底有多熱,導致發生了什麼事情,其一就是天氣熱到放在家中的各種生活用品都烤得發熱發燙了,而當時的百姓們實在受不了炎熱,紛紛出逃,想逃往涼爽的地區避暑,殊不知在逃亡的路上,很多人都被曬死跟熱死了。

另外《《續天津縣誌》描述得更加具體,其稱五月的時候炎熱異常,將泥土岩石都曬焦了,因此許多人多被熱死。而《高邑縣誌》也表示,乾隆8年的5月28到6月6號這段時間,天氣炎熱難擋,就連平時陰涼積水重的泥牆都被烤得像火燒一樣,然太陽升至正午的時候(即中午12點)就連錫鉛都被融化了,人們多數被渴死。

這一幕說明,當時炎熱氣候隨着天氣移動,5月28~6月6號的到達了天津,而這次的溫度可能更高,甚至把錫鉛等物都融掉了,人們被渴死,充分證明水源多數是被蒸發掉,因此人們又熱又渴,最終脫水而死,可見當時的炎熱是多麼的恐怖,其威力甚比天災人禍,像火爐一樣烘烤着百姓。

事後,根據法國傳教士的書信,我們發現他當時採用的是大清給出的災後數據,稱七月十四日到二十五日,京城內與郊外被熱死者高達11400餘人,而實際上的真實死亡人數估計不止於此,但看北京這座各種設施完善的國都就被熱死那麼多人,然而其他落後一點的城縣估計死人數量要更多。

乾隆8年被稱“史上最熱夏季”,當時到底有多熱? 第2張

然而乾隆八年的人們在面對如此高溫度的“殺人氣候”之時,會採用什麼方法來抗署活命呢?平凡老百姓的主要降溫方法就是多喝涼水,然而此時的水源稀缺,乃至被商人哄擡價格,一度升至10余文錢一杯水,跟當時大清油價相比,此水簡直比油還貴,最後喝不起水者衆多,使得更多的人被活生生渴死人死。另外身爲當朝天子的乾隆深處冷宮也熱到不行,結果他還因太悶熱而作了一首名叫《熱》的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