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三國之後,用戟的武將爲什麼越來越少見?

三國之後,用戟的武將爲什麼越來越少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戟,是中國古代武將的一種常用兵器。戟是一種長柄兵器,長度與長矛相似,但是殺傷力卻比長矛要大得多。戟的矛頭的側面還安裝有尖銳的橫枝,它除了具備長矛的直刺功能,還兼有橫擊、反勾等輔助功能,因此戟的作戰功能和殺傷力都要大於長矛,臨陣作戰也比長矛更爲實用。

三國之後,用戟的武將爲什麼越來越少見?

出土文物和史書記載證實,秦漢時期一直到三國,戟都在軍隊中大量列裝,是一種應用頻率很高的常見兵器。很多武將都以善於用戟而聞名。三國時代,連年戰亂,戟也因此有了用武之地,成爲三國時代“出鏡率”最高的兵器之一。

如《三國志》引裴注《雲別傳》記載,長阪坡之戰中,趙雲在混戰中失蹤,與劉備失去聯繫。有個告密者告訴劉備,說“雲已北去者”,趙雲貌似向北逃跑了。劉備大怒,“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認爲趙雲根本不會做出背叛主公之事,並且用手戟狠狠敲擊那個沒眼力價兒的告密者。手戟是一種短柄戟,便於日常攜帶防身,可見連不怎麼參與作戰的劉備身邊也時常帶着戟。

當時的武將中,很多人都以善用戟而聞名天下。第一個自然是呂布呂溫侯,他手中一杆方天畫戟,運用的爐火純青,罕逢敵手。他在調解劉備與紀靈的衝突中,也是採用“轅門射戟”的方式來解決。

第二個當屬曹魏大將典韋。《三國志》記載,典韋手持兩把短柄大戟,作戰時“好持大雙戟”,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軍中稱之爲“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威名赫赫。在宛城之戰中,典韋孤身斷後掩護曹操突圍,在敵軍重重圍困下,典韋奮起神威,“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簡直是戰神再世。除了呂布典韋,悍將太史慈的兵器也是戟,曾經與猛將孫策殺得難解難分。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三國時代用戟的武將層出不窮,但三國時代之後,用戟的武將卻越來越少,幾乎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三國之後千百年來,除了唐朝的薛仁貴善於用戟,其他用戟的武將可稱鳳毛麟角,難得一見。爲什麼武將們都拋棄了戟這種殺傷力很強的兵器?

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爲戟的“剋星”面試。由於戟殺傷力太強,應用很廣,導致各國都在尋找對付、剋制戟的兵器,一種名叫“鉤鑲”的兵器應運而生。獅子山漢墓中,曾經出土過一件鉤鑲實物。

鉤鑲全長將近一米,重約三斤,形如一根細細的鐵棍,鐵棍中間是一個長方形鐵牌,長約30多公分,寬約17公分,用於遮擋戟的攻擊。鐵牌正面有一根向前突出的尖利鐵錐,用於反擊對手。鐵棍的兩端各有一個彎鉤,用來鉤住戟的側枝。

鉤鑲與刀劍配合使用,作戰時,戰士左手持鉤鑲,右手持刀。在交戰中找機會用鉤鑲勾住戟的側枝,使得對方的戟被鎖定無法動彈,然後右手舉刀砍刺對手,對手要麼傷亡,要麼只能放棄戟逃跑。鉤鑲的面世,準確擊中戟的死穴,使得戟威風不再。

其次,戟的衰落還與制式兵器的裝備有關。爲了適應大規模作戰需要,古代軍隊的兵器發展大方向是簡單實用高效,造價低廉。而戟的鑄造工藝複雜,比長矛多好幾道工序,製作費時費力,成本較高,不適應大規模裝備部隊,因此戟逐漸被拋棄。戟退出戰場,導致用戟的技藝也逐漸失傳,會用戟的人也越來越少,戟漸漸淡出古代兵器舞臺,也就不足爲怪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