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李世民曾祕密招了十八位老師,他打的什麼算盤?

李世民曾祕密招了十八位老師,他打的什麼算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長河中,李世民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唐武德四年,十月。李世民因爲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功勞,被封爲天策上將,達到了人生當中一個新的頂點。

說起天策上將這個官職來,也是十分有意思。因爲在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前,李世民已經是唐朝的三號人物,位極人臣,地位只在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之下。所以,打贏這一戰之後,李淵反倒開始犯難。因爲已有的官職,已經無法再用來表彰李世民的功勞了。所以,李淵一拍腦袋,想出了天策上將這麼一個官,可以說是專門爲李世民量身定做的。

天策上將,位在三公之上,是地位最高的武官。整個唐朝,只有李世民一個人做過。

不過,當上這個前無古人的大官之後,李世民接下來所做的事情,卻十分有趣。因爲天策上將有自行募集官員的權力,李世民得到這個權力後,以自己讀書少爲由,建了一個叫文學館的東西。廣招各地大儒,進入文學館大搞研究!

一路打仗過來的李世民,爲何會突然轉性,開始對學術研究感興趣了呢?難道是他真的想做一代大儒,想要在學問上開宗立派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1.韜光養晦

李世民建立文學館,招募各方大儒,自然不可能單單是爲了學術研究那麼簡單。

他之所以這麼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是在韜光養晦,在做給李淵看。

李世民曾祕密招了十八位老師,他打的什麼算盤?

如果我們聯繫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就不難發現:被封爲天策上將之後的李世民,地位其實是相當尷尬的。

李世民之所以被封爲天策上將,是因爲他一戰掃平了王世充和竇建德。這一戰,對於唐朝來說,至關重要。因爲在此之前,唐朝已經坐擁整個關中、隴西等地區,相當於是掌握了傳統漢地四分之一的地域。而打贏了竇建德和王世充以後,整個北方,基本上就都落入李家之手了。

按照唐朝原本的規劃,在統一了北方之後,接下來唐朝會大軍南下,滅掉南方的羣雄,徹底統一天下。但問題是,在李世民和王世充、竇建德戰鬥的時候,一個意外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唐朝的全部計劃。

這個意外的主導者,叫李靖,唐初的另一位絕世名將。

李世民曾祕密招了十八位老師,他打的什麼算盤? 第2張

當時在李世民和王、竇兩家死磕期間,李淵爲了防止南方的蕭銑趁機北上偷襲,派了三路軍隊南下。目的倒也不是爲了直接平定蕭銑,只是爲了拖住蕭銑的腳步而已。因爲在當時,整個天下最強的四家,分別是李淵、王世充、竇建德、蕭銑這四家。在李淵和王、竇兩家開戰之後,如果不防備一下蕭銑,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所以,李淵當時派趙郡王李孝恭、廬江王李瑗、黔州刺史田世康分三路大軍,分別進攻蕭銑。不求戰勝,只要能拖住蕭銑就好。

在這場戰事當中,李瑗、和田世康這兩路大軍,最後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當然,這也很正常,畢竟李淵當時也只是想拖住蕭銑北上的步伐而已。但是,唯有李孝恭這一路,最後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因爲李孝恭麾下的副將,就是李靖。

作爲絕世名將,李靖硬是把這次襲擾戰,給打成了殲滅戰!李靖率軍沿長江一路順江而下,一口氣打到了江陵,直接逼得蕭銑投降了!

蕭銑這一投降,整個西南地區,等於是全都落入了李家的掌控。再加上李世民剛剛掃平了北方,整個天下,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江南地區之外,已經全都歸屬於唐朝了。

而在江南地區,這時候實力最強的杜伏威,名義上也早就投降了唐朝。所以,這個時候的唐朝,統一天下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了。

這顯然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按照唐朝高層的計劃,本該是等李世民掃平王、竇之後,再率軍去征討平定蕭銑的。這一點,從武德三年李世民被拜爲益州道行臺尚書令,就能看得出來。益州道指的就是當時的西南地區,李淵授予李世民這個職務,顯然是希望接下來由李世民去平定西南。只不過因爲李靖的橫空出世,讓李世民避免了這份辛苦。

所以,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忽然發現,打完王、竇之後,天下似乎即將統一了,似乎也沒有值得他出戰的對手了。江南地區,本就是四分五裂。在最強的杜伏威已經稱臣的情況下,只要多派些軍隊和將領,就足夠了,根本用不着再讓他統兵。

除了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之外,當時還能稱得上是對唐朝有威脅的,應該就數北方的突厥了。但在天下剛剛統一,還未穩定的時候,李淵顯然不可能馬上和突厥開戰。

如此一來,這也就意味着,接下來再無大仗可打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個道理,李世民顯然是明白的。

他很清楚,自己雖然是李淵的兒子,但在已經沒有大仗可打的情況下,自己如果依然手握重兵,肯定會引來李淵的猜疑和打壓,甚至是直接除掉他。在皇權面前,所謂的親情,能夠有多少重量,實在是不好說。

所以這個時候,李世民最好的選擇,就是直接放棄軍權。轉而去建設文學館這種純文官性質的機構,纔可以讓李淵徹底放心。

當然,就在這之後不久,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再次起兵,並且很快就恢復了竇建德的全部地盤。爲了征討劉黑闥,李淵不得不再派李世民統兵。這也給了李世民一個絕好的機會,能夠再掌兵權,加強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爲自己日後爭奪太子之位,乃至發動玄武門事變提供了充分的實力基礎

當然,這是後話了。

2.轉武向文

除了韜光養晦之外,李世民當時作爲理由的‘讀書少’三個字,其實也並不全是虛言。

相對來說,當時才二十二歲的李世民,讀書真的不算多。

爲什麼這麼說呢?

李世民出身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從小就讀過很多書。但是另一方面,李世民很小的時候,就被李淵扔到軍隊裏去學打仗了。大業十一年,隋煬帝被圍雁門的時候,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李世民,就已經可以代表李淵率軍前去援救楊廣。由此可見,李世民至少在十七歲以前,就已經被李淵扔到軍隊裏面了。

李淵的這個選擇,讓李世民學會了領兵打仗,讓他有了日後橫掃天下的領兵基礎。但同時,李世民在讀書學術方面的涉獵,勢必會相對較少。

十七歲,放在今天最多也就是上高中的年紀。而後面的幾年,李世民多半也都是在打仗,根本不可能有太多時間去學習。所以李世民這時候的文化水平,應該也就是和初高中生差不多。

這種文化水平,在領兵打仗的時候,或許並不重要。但隨着天下漸漸穩定,逐漸由武得天下改爲以文治天下的時候,顯然就不夠用了。

所以此時的李世民,不但需要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而且也需要提升自己在文官體系中的力量!畢竟在此之前,李世民一直都在打仗,在武將體系當中力量很強,但始終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文官體系。

建立文學館,無疑是最好的一個機會。

當時的李世民,藉助建文學館這個機會,廣招各地大儒。李世民一共招來了十八位頂尖大儒,這十八人,成了李世民日後在文官領域最堅實的基礎!

3.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除了以上兩點原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世民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爲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李世民請來的這十八位大儒的名單,以及他們各自的出身。

這十八位大儒,分別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

在唐初的時候,雖然由隋煬帝首創的科舉制,已經實行了幾年。但那些世家大族,仍然把持着高端人才的培養。所以,當時的大儒,絕不可能出身貧寒,一定是出身那些大族,是名門之後。

這種現象,直到唐朝末期,乃至宋朝,才徹底出現改觀。因爲隨着科舉制的逐步推行,普通人通過學習,也能做高官,這就給了普通人一個學習的動力。所以直到宋朝,纔會出現大儒出身貧寒的情況。

但在唐初,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存在的。

只要是大儒,一定出身世家。

而大儒們的世家身份,恰恰是當時的李世民最需要的。

李世民自己雖然出身頂級關隴世家,李家從西魏開始,就一直是最頂級的豪閥。但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過程中,他身邊聚集的,大多都是一些普通的底層人。比如那些著名的瓦崗派武將,如李績、秦瓊、程咬金等人,大多出身不高。

正是因爲出身不高,所以隋末的時候,他們纔會去造反,然後纔會成爲李世民的麾下。

這種情況,在戰時無關緊要。但是等到天下太平之後,這對於李世民來說,就十分不利了。

因爲處於統治階層的,永遠是那些世家。跟他一路拼殺過來的這些武將,註定只能佔極小的一部分。

所以這個時候的李世民,就必須想辦法,擴大自己在這些世家當中的影響力,以期將來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

這一點至關重要。

當然,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李世民的這個操作,無疑給他帶來了天大的好處。

以十八學士爲核心的文人團體,在李世民日後的奪嫡之路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不但爲李世民進行各種謀劃,還能幫李世民治理朝政。

在李世民登基之後,這十八人,有六人都當過宰相,其他人也都成了貞觀年間文臣的中堅力量。而如孔穎達這種大儒,更是成了李世民兒子的老師。

一座文學館,看似只是李世民的遊戲之舉,但卻在李世民日後的道路上,發揮了無比重要的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