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幹什麼的?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幹什麼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諸葛亮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首先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不容懷疑,木牛流馬的確是存在的,這是有史可據的!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幹什麼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而《三國志·後主傳》也曾記載:

“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但是《三國演義》中,對木牛流馬神乎其神的描述卻不完全可信。

《三國演義》對木牛流馬的描述是這樣的: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羣行者二十里也......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

這到底說的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方腹曲頭:身體程方形,頭部程曲形。 木牛流馬的主要用途是運輸糧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載糧食物資的容器,頭部更像是裝飾,或者是能夠控制方向的機關。

一腳四足:木牛流馬有四條腿,每條腿上都有一隻腳。 爲什麼是“腳”而不是蹄呢?因爲“腳面”的抓地面積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學原理

頭入領中:“領”就是脖子,木牛流馬的頭縮在脖子中。 木牛流馬還有脖子???我認爲脖子就是方形的身體,所爲“頭入領中”,表示了“頭”和“身體”幾乎是無縫相連的。

垂着牛舌:木牛流馬的舌頭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個止動裝置,就像是自行車的保險叉一樣。

載多而行少:裝的多,但跑的慢。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適合大批量的物資運輸,如果僅僅運送幾擔糧食沒必要使用。

特行者數十里:滿載貨物之後,大約能夠行駛數十里路。

轉者牛足:牛足可以轉動,這個“轉動”應該是指牛足可以根據不同的方向而進行“變向”運動,就像自行車的車輪可以向左右搖晃變換方向。

覆者爲牛背:牛背上有個蓋子。

曲者爲牛肋:有類似“肋骨”的條狀物體對牛腹進行保護。

牛仰雙轅:木牛流馬在呈站立狀時,是一個頭部比尾部高的狀態。雙轅是指馬車前左右兩邊架馬的兩根直木,在我看來,木牛流馬身上的“雙轅”不是向前而是向後,像是兩根推車用的杆子,就好比車把手。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較小,一尺約600px。 也就是說,木牛流馬前後四足各向前邁一步(四足各邁一步一共四步)的距離是1.45米,如果說邁出四步的時間大約在1秒左右,那麼木牛流馬每分鐘行駛87m,每小時行駛5220m。

載一歲糧:“歲”是一個時間單位代表365天,並不是一個重量單位,在這裏的“一歲糧”,指的應該是365斤糧食。 但是三國文化專家郭清華老師說“一歲糧”指的是600斤糧食,至於他怎麼得出來的結果,我就不知道了。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幹什麼的? 第2張

人不大勞:說明木牛流馬是需要人來操縱的,並不是一個全自動的機械。

以上便是我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所解讀出的木牛流馬的大致情況。

我不敢確定木牛流馬是什麼東西,因爲武侯的智慧並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夠輕易揣測的,所以我把鍋,交給專家們來背……

歷史學家李約瑟老先生認爲,木牛流馬其實就是有一個牛頭作爲裝飾的獨輪車。《中國通史簡編》的作者范文瀾老先生也認爲,木牛流馬是一種有四隻腳作爲支撐的人力獨輪車。

它的獨到之處在於,木牛流馬的每隻腳上都有一個能夠轉向的小輪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夠更加快去的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是不是對木牛流馬有些失望?三國時期的運輸車都是兩輪驅動的,而諸葛亮能夠製造出“大輪負責驅動,四個小輪負責支撐和輔助移動”的木牛流馬,已經是超越時代的進步了。

而且木牛流馬的意義在於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過往在棧道上運輸糧草,全靠人力揹負糧草,比如一伐前後魏延提出子午谷時說“精兵五千,負糧五千”,而諸葛亮四伐五伐,分別使用了木牛和流馬,因爲帶了輪子,所以說是“人不大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