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感懷李清照:半生漂零歸何處 誰人能解千古愁?

感懷李清照:半生漂零歸何處 誰人能解千古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再讀李清照,讀到詞人晚年孤身流徙於杭州、紹興、金華等地,晚景淒涼,不覺置案嘆惋。尤其想到詞人去世於何年、葬於何地,竟無跡可尋,更感傷懷。

李清照的飄零生活始於44歲。

出生於濟南柳絮泉邊的李清照,自幼博覽羣書,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結爲伉儷。在汴京度過六年的生活之後,由於朝廷的新舊黨爭,24歲的李清照與丈夫被迫回到青州的私第生活。25歲時,李清照給自己的房屋命名爲“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38歲時,隨夫由青州赴萊州,42歲時又到淄州。那些日子裏,夫婦二人風雨同舟,共同蒐羅散佚的碑刻古籍,自得其樂。

感懷李清照:半生漂零歸何處 誰人能解千古愁?

風雲起,波浪急,1127年靖康之變後,李清照隨夫南渡江寧,時年44歲。一場南渡,成爲李清照人生的轉折點。南渡之後,李清照不僅與丈夫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而且長期遭受四處奔波之苦,她柔弱的內心從此蒙受煎熬,華麗的詞章開始變得悽風苦雨。

1129年二月,江寧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身爲江寧知府的趙明誠聽到消息,驚慌之極,丟下46歲李清照,獨自從城牆上攀繩逃跑了。天亮時,叛亂平定,趙明誠因失職被朝廷革職。在李清照看來,危難之際,丈夫臨陣脫逃的懦弱表現尚可諒解,但他不顧相濡以沫了28年的妻子的死活,大難來時獨自飛,卻讓李清照久久不能釋懷,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第一道痛苦的陰影。

1129年五月,身在安徽貴池縣的趙明誠又接到聖旨知湖州。趙明誠留下李清照負責照看南渡攜帶而來的大量書籍文物,自己隻身赴任。夫妻暫別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望舟中告別。餘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衆。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在丈夫心中,妻子的生死還不如那些物件重要,這又給李清照造成了難以言表的悽楚。

由於趙明誠途中染病,到達建康時,病勢已重。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趙明誠“病危在膏盲。餘悲泣,倉皇不忍問後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在李清照的哭泣與幽怨聲中,一段二十八年的姻緣就此落幕。

趙明誠去世時,李清照46歲。從那時起,李清照竟如因風而起的柳絮,四處漂泊,無依無靠,揹負着國破家亡、夫死財盡的巨大不幸,孤獨的行走在茫茫人世間,只有那一曲麴生命的傾訴,相伴永遠。

1132年,49歲的李清照在走投無路、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但不久離婚,又開始了獨自飄零的日子。

那時的一代詞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呢?“煢煢梧桐立門前,悽悽黃葉舞秋風”,生活無依無靠,內心悲悲涼涼的詞人遙望故土,但“萬千心事難寄”。天地悠悠,我獨何辜?老來一掬滄桑淚,且取濁酒酣飲,直到“把酒黃昏”。但“扶頭酒醒”之後,仍是“薄霧濃雲愁永晝”;憑窗凝望,“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欲登船散心,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揮之不去的愁雲在鬢髮霜染的詞人心頭不斷地籠罩、翻滾。此情此景,正如東漢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吟唱的那樣:“老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飄零?

感懷李清照:半生漂零歸何處 誰人能解千古愁? 第2張

我們津津樂道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因爲其大大擡高了文人的地位。但就在那樣的文化氣象之下,我們也聽到了蘇軾在獄中受刑時發出的痛苦的嚎叫聲,也看到了李清照孤苦無依流落各地的憔悴身影。

南渡時,李清照夫婦攜帶了大量的金石古卷,但在流亡期間全部散佚,唯有浸透夫婦二人心血的《金石錄》尚在。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那時,距離丈夫去世已經6年。51歲的李清照不禁流淚道:“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1143年,年已60歲的李清照將《金石錄》三十卷正式獻給朝廷。這是夫婦二人一生爲之奮鬥的結晶,也許在李清照看來,這是夫婦留名青史的著作。但她並不知道,真正讓人們永遠記住她的,竟是她留給後世的那些爲數不多的詩詞。那些浸透着血淚的詞作,也奠定了她在宋代詞壇的地位。

年老體弱、孤獨無依的女詞人,在兵荒馬亂、風雨飄搖之中,只能提起飽蘸愁墨的筆,譜寫一曲曲悽婉動情的哀歌,聊以自慰。當年風華絕代、酒朋詩侶的才女,如今只能佇立於西風黃花之中吐露滿腹辛酸,一腔悽怨。再也沒有“興盡晚回舟”的興致,再也沒有“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的情趣,唯有懷傷念舊獨自飄零的濃重哀愁。

但李清照並沒有完全消沉,命運如此多舛,她也永不示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恢復中原無期,她甘願爲之捐軀:“願將血淚寄河山,去灑青州一抷土。”生活在家愁國恨、失意之中的詞人,依舊折射出人生的堅強與美麗,不斷撥動着生命之弦的最強音。

寒月清照,止於無聲。大約在公元1155年後,婉約派一代詞主李清照,在飽嘗人生的艱辛後,帶着一腔家愁國恨,在東南某個小村,悄悄地飄逝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墜落於茫茫天際。逝者如流水,而獨沒有如清照這樣無聲無息,如白雲飄過,似清風拂去,於默默中任花自落,如徐志摩詩云:“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歷代文人墨客也對李清照的晚景極其嘆惋:“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流落江湖間以卒”、“晚節流蕩無歸”……

感懷李清照:半生漂零歸何處 誰人能解千古愁? 第3張

何年何月何時何地,李清照找到了靈魂的最終歸宿,我們已不得而知。最後的燭淚早已凝固,唯有那數十篇牽人心絃的千古絕唱,在不斷地向世人訴說她的萬古情愁。

世事如煙,長歌當哭,解讀清照,同其辛酸,共其感傷,猶如一首詩中所言:“我年輕的雙目,從這天開始老淚縱橫。

月落何時,已並不重要,苦悶飄蕩的靈魂無須墓地。我們不要再去驚擾詞人那浸透悲愁的心,就讓她悄悄地沉睡,悄悄地飄逝吧……

耳邊分明又傳來那淒涼沉鬱的吟唱: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逝者已去,詩文長留。殘花凋謝,香韻永存。

半生漂零歸何處,誰人能解千古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