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主要講了什麼?爲什麼這麼著名

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主要講了什麼?爲什麼這麼著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喬治·比才於1838年10月出生在巴黎一個音樂家庭裏。父親是一位唱歌教師,母親會彈鋼琴,舅舅則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兼音樂教育家。比才的音樂天賦自 幼便已顯露:才4歲時就可以讀譜,9歲學鋼琴,9歲起進巴黎音樂學院就學,是他班上最年幼的一個學生。比才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了9年,跟馬蒙泰爾學鋼琴, 跟阿萊雅學作曲。另外,另一位年輕老師古諾,對他的成長過程起着特別重要的作用—一塞兩個人儘管年齡不同,對藝術與生活的理解各異,但他們卻長期保持着真 誠的創作友誼。比才的第一部獨幕喜歌劇《醫生之家》受韋伯和意大利歌劇的影響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調交響曲》,這部作品形式嚴謹,表情生動,色 彩明朗,旋律清新,充分顯示了他的創作才華。所有這些,後來又都成爲他獨特風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857年比才在音樂學院畢業時,他以一部大合唱獲得羅 馬作曲大獎,得以至羅馬進修3年。在此期間,比才探索各種作曲方法,嘗試不同音樂形式,譜寫交響序曲、乾唱劇、鋼琴曲等,爲歌劇創作作準備。並悉心閱讀許 多文學作品,研究藝術史,長時間瀏覽古代廢墟、博物館和畫廊,熟悉大量意大利古典繪畫與雕刻的不朽作品。他雖然還沒找到合適的主題,但他的志趣已經很明顯 地傾向於戲劇音樂方面。年輕的比才音樂興趣廣泛,他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和總譜閱讀能力曾使當時的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驚。

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主要講了什麼?爲什麼這麼著名

1863年,他完成了歌劇《採珠人》,這是他應徵寫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劇作品。1868年,他完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標題組曲《羅馬》。1872年,比才應 邀爲法國文學家都德的話劇《阿菜城姑娘》配樂,話劇演出並未引起轟動,但由於比才卓越的音樂創作,使配樂被改編爲兩套管絃樂組曲而廣泛流傳下來,併成爲各 國音樂會演出的名曲。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參加了國民自衛軍,退役後在塞納河畔的布日瓦勒從事寫作。

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主要講了什麼?爲什麼這麼著名 第2張

歌劇《卡門》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是比才創作的頂峯。劇情取材於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更準確地 說,取材於小說第三部分唐·霍塞在受刑前對自己的身世的敘述。《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菸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 唐·霍塞墮入情網,並捨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霍塞因爲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 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卡門爲埃斯卡米里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霍塞的劍下。比才把社會底層人物菸草女工和 士兵推上了法國歌劇舞臺。音樂與劇情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五彩繽紛的生活畫卷,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音樂上,比才 強調了劇情發展的對比和力度,音樂生動而富有光彩。然而《卡門》於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時,觀衆的反應卻十分冷淡。首演的失敗使比才痛苦異常。此後他一直情緒消沉。3個月後,比才由於心臟 病猝發而死,當時還不滿37歲。在他死後4個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這部歌劇又在維也納公演,獲得極大成功。1904年12月,在巴黎舉行了 歌劇《卡門》上演一千場紀念公演。

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主要講了什麼?爲什麼這麼著名 第3張

《卡門》是比才最優秀的作品,然而這部歌劇在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時,觀衆的反應卻十分冷淡。這使比才痛苦萬分,據說當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絕 望地徘徊了一整夜,此後一直情緒消沉。同年6月2日,比才由於心臟病猝發不幸逝世,終年37歲。不久之後,《卡門》在各地陸續上演,才,獲得巨大的成功, 成爲世界上最優秀的歌劇之一,然而比才卻因無法分享這份欣慰而抱憾長眠了。比才是具有鮮明個性的作曲家。他的歌劇音樂把濃郁的民族色彩,動人心絃的戲劇矛盾衝突,個性鮮明的音樂語言,富有表現力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喜歌劇傳統的 表現方法熔於一爐,這使他的歌劇藝術成爲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德國哲學家尼釆曾讚譽比才是“地中海藝術的太陽”。

喬治·比才創作的歌劇《卡門》主要講了什麼?爲什麼這麼著名 第4張

比才的音樂啓蒙來自他的雙親,少年時期顯露的音樂天分使他1848年就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在校期間寫作《第一交響曲》(1855,這部作品到1935 年才首演)並受到古諾的教益和影響。1856年參加奧芬巴赫在“巴黎滑稽劇院”舉行的獨幕輕歌劇創作比賽,獲獎並於次年赴羅馬進修。比才的早期作品受到羅 西尼、唐尼采蒂、威爾第歌劇的薰陶,對意大利流暢的旋律風格十分傾心,在羅馬時寫的《唐普羅科皮奧》(Don Procopio,1858~1859)又顯示出古諾、奧芬巴赫的抒情歌劇與輕歌劇的影響,而回國後寫的多幕歌劇《採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3)、《帕斯的漂亮待嫁女》(La Joie Fille de Perth,1867)卻被輿論界指責爲模仿瓦格納和威爾第,它們實際存留着梅耶貝爾大歌劇的誇張浮華時尚。直到1872年比才爲法國作家都德的話劇《阿 萊城姑娘》(L’Arlesienne)寫配樂時,才真正顯示出他自己音樂的獨特魅力。這部戲劇的主題與《卡門》有着內在的聯繫,都是以男女主人公不同生 活方式和觀念的矛盾衝突作爲戲劇的重心,同年比才選用此劇的配樂編輯了第一組曲(第2組曲由歐內斯特吉羅1876年選編)。簡潔明晰、色彩絢麗是這部管 絃樂作品突出的特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