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封建政權執政中樞部門,漢朝始設中書令,魏國建祕書監,有監、令,魏曹丕改稱中書監、令。晉朝以後稱中書省,爲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佈皇帝詔書、中央政令的最高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爲全國政務中樞(三省六部制)。宋元時中書省設中書令和中書丞相,明清時期廢其名稱。

元朝中書省在遠方還有一些派出機構(地方上的最高政府)即各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來代指其轄區,後來再簡稱即地方上的省(但中書省本身並不代指其直轄區“腹裏”)。

國家執政中樞機構名稱的變化:漢武帝之前是權力相對獨立的丞相府,漢武設置中書機構和內朝官以強化皇權、消弱丞相府的行政大權;西晉設立中書省使得傳統意義的丞相權力更依附於皇權,但實權關係高於名義關係,後來中書省變得相對獨立了,元朝還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乘機廢明朝中書省,只留置中書舍人。清朝有中書科,地位低,僅有監察職能。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

漢武帝時進一步強化君權,以主管文書的尚書掌握機密要政。爲便於出入後宮,用宦者擔任,稱爲中尚書,簡稱中書,又因兼謁者之職,故又名中書謁者。其長官有令、僕射。漢宣帝末弘恭爲中書令,石顯爲僕射;元帝時石顯爲中書令,牢樑爲僕射,均專權用事,爲朝臣所惡。成帝時廢除由宦者擔任中書之制,此後至東漢末,改以士人爲尚書。尚書檯獨掌樞要,地位日益崇重。但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者總要防止臣下的權力過大,以免威脅到自身。

東漢末,曹操受封爲魏王后,在建置魏國百官時,便設立祕書令,典尚書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改祕書爲中書,設監、令各一人,監、令之下置中書郎若干人,於是中書省正式成立,其官員由士人充任,與西漢時用宦者充任的中書不同。從此以後,中書省與尚書檯並立。原來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中書監、令的品秩雖低於尚書令、僕射,但與皇帝的近密程度過於尚書,故機要之權逐漸移於中書省,尚書檯的地位因之削弱。三國除曹魏外,孫吳亦設中書,置令、郎,但其制與魏制稍有不同。蜀漢不詳。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 第2張

西晉以後,歷代都沿襲曹魏立中書省,只有北周實行六官制,無中書之名。但其春官府有內史中大夫、下大夫等職,即相當於中書令、侍郎的職務。隋代廢六官制,置內史省,即中書省。煬帝末又曾改名內書省。唐初亦名內史省,武德三年(620)始複名中書省。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稱西臺,咸亨(670~674)初復舊;武后光宅元年(684)改名鳳閣,中宗神龍(705~707)初復舊;玄宗開元元年(713)改名紫微省,五年,復舊。自魏晉以後,中書省是與尚書省、門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

宋代時設中書門下爲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之名 第3張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爲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邊遠地區,設十一個行中書省分區統轄。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並規定此後朝廷不得再立丞相,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此後即無中書省這一機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