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秦收復河西之戰打了幾次?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秦收復河西之戰打了幾次?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魏百年河西之戰,中間斷斷續續,一共打了五次,魏國先勝後敗,秦國先敗後勝。最終秦國打贏了戰爭,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業,魏國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能力,淪爲二流小國。

秦收復河西之戰打了幾次?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要了解河西之戰,就要先搞清楚河西這塊地方在哪裏。通俗的講,就是關中平原東面的一大塊區域,因爲這塊區域在黃河以西,所以被稱爲河西之地。河西地對秦國來說非常重要,因爲佔據河西,就可以對關東六國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沒有河西之地,秦國這個國家還能不能維持都是一個疑問。

當然了,這個問題對於早先的秦國來說,還不是問題。因爲當時的秦國還是個西垂小國,勢力範圍還沒有深入到河西。但是到了秦穆公時期,由於秦國崛起,秦穆公有了獨霸整個關中平原的野心。只不過當時霸佔河西的是巔峯時期的晉國,秦國爲了跟晉國搶河西,打了多次戰爭,無一次取勝。無奈之下,秦穆公才轉而向西發展,成爲西戎霸主。這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就佔了河西之地。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頭號死敵,晉國首先玩完。由於三家分晉,晉國被肢解了。不過秦國也沒有好哪去,由於國內守舊勢力太強大,加之秦人的民風剽悍,私鬥成風,完全不拿君主當回事。導致秦國內部權力鬥爭激烈,頻繁更換君王,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治,國力衰退的也很厲害。

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看到秦國衰落,便打起了秦國的主意,準備在晉國已有河西之地的基礎上繼續蠶食秦國的領土。於是五次河西之戰的第一次大戰由此爆發!

第一次河西之戰:公元前419—408年

這一次大戰,是魏國先進攻,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魏軍首先在河西少樑(陝西韓城)修了一座城,作爲進攻的前進基地。秦國見魏軍不懷好意,便立即發兵攻少樑城,準備拆了魏軍的這座前沿基地。結果兩軍交戰,秦軍大敗。秦軍見打不贏魏軍,也沿着黃河修了一條防禦工事,以阻止魏軍的進攻。

魏軍在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後,以十萬大軍對秦軍發動了總攻,一直從韓城殺到了現在的華縣附近,秦軍大敗,不敢迎戰。魏軍在吳起的率領下,將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大荔縣)、元裏(澄城縣)一併拿下,並在兩地築城,以鞏固佔領區,防備秦軍反撲。

之後秦軍果然反撲,吳起率魏軍進行第二次攻擊,這一次又殺到了華縣,並且還攻克洛陰和郃陽等地(合陽縣),一舉將秦軍打到了洛水以東地區。經過三年休整,魏軍發動第三次總攻,一鼓作氣將秦軍在河西的殘餘勢力全部消滅。魏國在河西設立了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相比於魏國,秦國就慘透了。最開始是沿黃河修工事防魏軍,大戰後變成了沿洛河修工事防魏軍。國境線往西移了幾百裏,小半個關中平原都讓魏軍奪取了。

秦收復河西之戰打了幾次?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第2張

第二次河西之戰:公元前401—389年

秦國丟了河西,自然是不服。魏國則在攻克河西之地後,將擴張重心移至中原,魏軍主力也隨之調往中原。秦國覺得這是一個報仇的好機會,便策劃了這一次反攻計劃。

經過數年的準備,秦軍於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 年)開始進攻魏國,雙方磨磨唧唧的打了八年,沒有一點突破。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 年),秦國人來了一把大的。秦惠公調集了大約超過五十萬的大軍,進攻魏軍把守的重鎮陰晉。秦軍氣勢洶洶而來,魏軍有點招架不住。但是在吳起的激勵下(金銀財富的刺激下),魏武卒保持了高昂的士氣,完全不懼怕秦軍的五十萬大軍。

只要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便像打了雞血一樣踊躍報名參戰。最終幾萬魏武卒,人雖少,卻個個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將五十萬秦軍打得大敗,秦國也陷入了最低谷。(五十萬秦軍沒有戰爭補償,士氣之低落,可想而知了。)

第三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66—362年

魏軍兩戰兩勝,讓當時在魏國流浪的秦獻公非常羨慕。因此他在回到秦國後,也學魏國一樣在秦國搞起了變法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廢止人殉、遷都櫟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等措施。經過十八年的改革,秦國的國力轉弱爲強。

當時魏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大將吳起因爲政治鬥爭,被趕出了魏國。而魏國君主醉心於中原爭霸,魏軍的主力也在中原,河西只有少部分部隊。於是乘這個機會,秦獻公又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戰。

第一次小戰鬥發生在武城(華縣),秦軍拔了魏軍的一座城。魏軍不能容忍,便聯合韓國組成魏、韓聯軍反攻,結果又被秦獻公率軍在洛陰大敗。秦將章蟜甚至率軍越過了黃河,攻到了魏國的河東地區(山西),並在河東又再次大敗魏軍,斬首六萬魏軍。魏軍敵不過,找趙國幫忙,在趙國的支援下,秦軍才退兵。

結果秦國剛撤兵,本來是聯軍的趙魏韓三國就翻臉了!魏軍單挑趙、韓聯軍,秦獻公聽說後趕緊派兵攻魏,在韓城大敗魏援軍,還俘虜了魏軍主將公孫痤。只不過魏國畢竟是瘦死駱駝比馬大,在主將龐涓的率領下,魏軍主力迅速西調,一舉突破了秦國的河西防線,威脅秦都櫟陽,秦國被迫遷都。

秦軍一勝一負,表面上是平手。但介於兩國的國力差距,秦國還是敗了。

秦收復河西之戰打了幾次?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第3張

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4—350年

第三次河西之戰中,秦軍乘着魏軍主力不在河西,佔了些便宜。但是論消耗,秦國還是遠大於魏國。因此秦獻公去世後,繼位的秦孝公立即中止了戰爭,全心全意的搞新政變法,壯大秦國的國力,等待魏國再次犯錯後,乘機撈一把。

這個時間沒等太久,魏國果然給了秦軍一次可乘之機。當時趙國進攻衛國,魏國救衛國,於是魏國主力與趙軍開戰。

秦孝公見魏軍跟趙軍死磕,派大軍大舉進攻魏國,先在元裏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樑;接着又派公孫壯攻打韓國,深入韓地,佔領上枳、安陵、山氏等地,插入了魏國和韓國的交界地區築城堅守,防備魏軍反攻。

魏國當時想滅了趙國,回頭再反攻秦國。豈不料趙國找齊國和楚國幫忙。於是齊國派出了田忌和孫臏的組合,在桂陵大敗魏軍,俘虜了主帥龐涓。秦國一看魏軍主帥都被俘虜了,於是也不打算防守了,直接出城繼續猛攻魏軍,先是攻克了魏國故都安邑,接着秦軍又在商鞅的率領下,包圍了魏國的固陽。兩戰連勝,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秦軍的囂張氣焰激怒了魏國,魏惠王立即派人跟齊國、楚國、趙國休戰,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先是奪回了舊都安邑,接着西進幷包圍了定陽(延安)。秦軍不敵,孝公主動遣使者請求停戰,歸還了所有在這次戰爭中收復的領土給所魏國。等於秦國又白打了……

第五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41—330年

上一次大戰沒多久,魏惠王這個老糊塗又惹了衆怒,這一次又是多國羣毆魏國,給了秦國一個反攻的機會。

秦國乘魏國十萬大軍在馬陵之戰中被齊國全殲的機會,大軍進攻河西,並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卬。(公子卬作風坦蕩,被商鞅這廝耍詐,給誘俘了。魏軍失去主帥,羣龍無首才遭至慘敗。)河西大勝後,秦軍渡過黃河,在岸門(山西河津縣)擊敗魏國趕來的援軍,俘虜了魏軍主將魏錯。

魏國當時被秦國和齊國兩面夾擊,而且兩面都慘敗,魏惠王基本上把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積攢的國力全敗完了,無力對秦軍展開反擊。不過這時候,秦孝公病死了。繼位的秦惠文王跟商鞅有仇,把他給殺了。秦國也因此停止了進攻,專心搞內政,於是便跟魏國停戰了六年。

六年之後(公元前332 年),秦軍再次捲土而來,秦惠王派十幾萬大軍攻打魏國的河西重鎮雕陰(甘泉)。魏軍被迫迎戰,雙方激戰兩年多,秦軍大勝,全殲魏軍八萬人,並俘虜了主將龍賈。魏國此時已經完全無力反攻,只得將河西郡全部歸還給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

秦收復河西之戰打了幾次?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第4張

魏國請降後,秦國並沒有罷手。繼續派兵攻打魏國的河東地區,收復河西地區之後並未因此停止攻魏。基本上將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縱觀秦國與魏國的百年戰爭,其實魏國對秦國是有碾壓性優勢的。只不過魏惠王這個志大才疏的二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到處招惹是非,導致魏軍被齊、楚、趙、秦等國輪番車輪戰,魏軍主力疲於應戰,各條戰線上都遭至慘敗。魏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國力大損,淪爲了二流國家。

所以秦國能打贏河西之戰,除了秦國本身變強大了之外,魏國的衰敗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否則以秦國的實力,很難突破河西這條防線。這條防線是從秦穆公時代就沒有逾越過的一道鴻溝,結果被魏惠王這個二貨敗家子給敗完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