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漢軍八旗: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

漢軍八旗: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旗是滿清政權的軍事制度,其整體由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漢軍八旗構成。很多人認爲滿清統一中國就軍事因素而言是“弓馬嫺熟”的原因,實際上還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回顧歷史,不禁提出疑問:爲什麼南明沒有和南宋一樣長期偏安於南方?中國的南方擁有衆多的河流及山脈,這些地理因素對騎兵是一個限制,南明完全可以據險而守,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與南宋對峙的金國沒有無堅不摧的大炮,而與南明對峙的清軍卻擁有號稱“威武大將軍”的攻堅利器紅衣大炮,並用它給南明致命的打擊。而操縱這些紅衣大炮的,正是滿清的漢軍八旗。

漢軍八旗: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

紅衣大炮本爲明朝軍隊擁有的紅夷炮,,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爲紅夷,又曾誤認爲這些火炮是荷蘭人制造和使用的,故稱之爲紅夷炮,清廷忌諱“夷”字,遂取其諧音,稱紅衣炮,,,最初是由明朝於天啓年間,1621至1627年間,派人至澳門向葡萄牙當局購買的。此後又聘請葡萄牙技術人員和工匠,訓練中國的鑄炮工匠仿製而成,其威力遠大於明軍原有的佛郎機及其它舊式火炮。明軍用紅夷炮在寧遠及寧錦之戰中重挫了後金軍。後金軍決心學習漢人的火炮製造技術,以繳獲的明軍槍炮爲模式,利用歸順的漢族工匠智慧,創造了“失蠟法”,使鑄炮工藝大大進步,並在戰爭中廣泛使用。

祟禎四年(1631年),後金軍曾用自制的紅衣大炮圍攻大淩河城,擊毀大淩河城之子章臺,其後遠近百餘臺俱下,守將祖大壽降。至祟禎十二年,清軍已經擁有六十門自制的紅衣大炮,在鬆錦之戰開始時,清軍火炮實力不如明軍,但到鬆錦之戰後期,由於在作戰中繳獲了大批明軍火炮,清軍火炮實力已經超過了明軍。祟禎十五年四月,清軍以紅衣大炮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至此,鬆錦之戰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結束。鬆錦戰後,明軍關外主力被殲,火炮盡落清軍之手,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經擁有近百門紅衣炮,而當時的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僅有十門,爲清軍進關作戰奠定了基礎

漢軍八旗: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 第2張

清軍入關後,在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作戰時,先以紅衣大炮攻克太原城,後分二路追擊大順軍。順治元年十二月東路清軍進逼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固守不戰,次年正月,清軍以紅衣大炮破潼關。此後,李自成即採取避戰的方式流竄,直到在湖北通山縣被害爲止。

清軍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後,即把矛頭指向偏安一隅的南明。在著名的揚州之戰中攻守雙方都動用了火炮,南明的史可法以巨型火炮守城,轟殺攻城清軍千餘人。昔日袁崇煥雖然靠“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寧遠、寧錦二役取勝,但歷史不會重演,因爲清軍也已經擁有了紅衣炮。結果是揚州城終在清軍紅衣炮的轟擊下,因城牆崩陷而失守,南明福王政權亦隨後覆滅。清軍在與南明的戰爭中,先後在揚州、嘉定、江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屠城,而這三座被屠城市的失陷都與清軍的紅衣大炮有關,充分說明了當時清軍對大炮的依賴。

漢軍八旗:滿清征服中國的急先鋒 第3張

滿洲語稱漢軍八旗爲“烏珍超哈”,意爲重火器兵,而不稱爲“尼堪超哈”,意爲漢兵。可見清初奪取明室守禦遼東邊城之仿製西洋火炮,並用降將管領使用,故有此名號。滿清漢軍八旗的昂邦章京佟養性曾說:“火器攻城,非炮不克”。此時,滿清尚未入關,但已經意識到了火炮這種攻堅利器的作用。由此可見,紅衣大炮是滿清攻佔全國的關鍵軍事因素,而使用紅衣大炮的漢軍八旗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