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爲什麼會科舉不順?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爲什麼會科舉不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爲什麼會科舉不順?戴震二十九歲始入學爲秀才,後來變成大齡青年,到四十歲才鄉試中舉,但是以後六次入京會試均不第,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吧。

在當時以科舉爲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會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對於衆望所歸、久負盛名的戴震無疑是一個實際矛盾。戴震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次會試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處,被聘修《汾州府志》。曾爲汾陽人王輯五做墓誌銘,在墓誌中借題發揮,寫出科舉制度流弊並表達自己的感慨,“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說雷同。學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經,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積也。故不見師友之盛如古昔,豈非徒趨利祿,加以得之固易哉。……士之貴學,豈如是而已哉。”他指出科舉之士,掇拾科名,爭趨利祿,往往是沒有實學的人。當在此時。由於會試屢次不中,又不能放棄這一途徑,戴震從四十一歲到五十五歲,一再往來南北。

四十一歲時,戴震在京,段玉裁相從講學,後致函自稱弟子。這年會試落選後,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豐縣境),曾作《鳳儀書院碑記》,又提出通經致用的理論。他說:夫士不通經則材不純,識不粹,不足以適於化理。故用經義選士者,欲其通經,通經欲純粹其材識,然後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職。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爲什麼會科舉不順?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應直隸總督方觀承之聘,修《直隸河渠書》一百一十一卷,後未克竣事。此書清稿,據段玉裁記,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隸總督周元理家。周之甥婿據戴書刪削,易名《畿輔安瀾志》,冒名繕寫進呈,由武英殿刊印。又今徽州文化館尚殘存《直隸河渠書》的抄稿若干。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會試落選,往山西修《汾州府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陽縣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五十歲時,自汾陽入京,會試又不中,往浙東主講金華書院。《孟子字義疏證》的初稿《緒言》即作於是年。翌年,繼續在金華講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天,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于敏中以紀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薦戴震,特召入京爲四庫館纂修官。五十三歲,戴震第六次會試又不第。由於其聲望,奉乾隆帝命,與錄取的貢士一同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爲翰林院庶吉士,仍從事四庫全書的編纂。在四庫館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績,從《永樂大典》輯出宋代張淳的《儀禮識誤》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儀禮集釋》釐訂爲三十卷。張淳的書,朱熹曾說“永嘉張忠甫所校《儀禮》甚仔細……較他本爲最勝的《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等大部世無傳本而散見《永樂大典》各韻部,經戴震輯出列入四庫全書,各加案語,寫成提要。

戴震在校勘《水經注》時,分別經、注,並歸納出三種原則,訂正經、注之互僞。《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較勝各本,又有酈道元《自序》,他用以校勘通行本,凡補其缺漏者2128個字,刪其妄增者1448個字,正其進改得3715個字。該校本頗獲乾隆帝的嘉賞,當戴震把它進獻給他後,乾隆親撰御詩褒揚說:“悉心編纂誠堪獎,觸目研摩亦可親。設以《春秋》素臣例,足稱中尉繼功人。”

戴震在四庫全書館,利用藏書條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聲韻等各方面的書,均經其考訂,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二十七日歿於北京崇文門西範氏穎園,年五十五,可說是以身殉職。他的弟子段玉裁言“謂先生鞠躬盡瘁,死於官事可也”。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爲什麼會科舉不順? 第2張

紀昀有詩懷念:“披肝露膽兩不疑,情話分明憶舊時。”洪榜爲戴震寫行狀稱:“抱經世之才,其論治以富民爲本”。盧文弨爲《戴氏遺書》作序,稱:“吾友新安戴東原先生,生於顧亭林(顧炎武)、閻百詩(閻若璩)、萬季野(萬斯同)諸老之後,而其學足與之匹。精詣深造,以求至是之歸。胸有真得,故能折衷羣言,而無徇矯之失。”王昶後來爲戴震作墓誌銘,錢大昕後作《戴先生震傳》詳細記錄了戴一生行誼及學術成就。

戴震卒後,其小學,則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興化任大椿傳之;此皆其弟子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