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文化名家 > 孔子一直強調的“仁”應該怎麼理解?

孔子一直強調的“仁”應該怎麼理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一直強調的“仁”應該怎麼理解?其實這個問題,在《論語.顏淵》中,孔子自己就回答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就是孔子爲他推崇的“仁”下的定義,“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就是剋制、約束。“克己”就是剋制、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講的話就是淨化心靈、發揚正能量。“復禮”什麼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後我們的言行就會符合禮儀,符合自然規則了。這樣就是“仁”的境界。

孔子一直強調的“仁”應該怎麼理解?

這個“克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我們最需要剋制的,就是我們的妄想雜念,因爲我們一切的言行,無論惡的善的,都是因爲先有了這個念頭,想法,纔會付諸言行,其次纔是剋制言語行動

但我們每時每刻,腦海裏都有數不清的念頭,此起彼伏。有時候我們想停下來,但你“想停下來”這又是一個念頭,越想停下來,反而就越停不下來,這還是粗念,佛教講的見思煩惱,其他微細的念頭,就更無量無邊,我們連覺察都覺察不到,就已經有無數個念頭過去了。所以,有時候,還必須從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漸進,才能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念頭,這就是“克己”。

這就和佛家講的“戒定慧”三學是一樣的道理,用什麼“克己”呢?那就是“戒”,用戒約束自己,就是“克己”;能夠做到“克己”,那就能生“定”,“定”了以後,那就生“慧”,有了“慧”,你的言行自然也就合乎禮儀,合乎天道規律了,這就是“復禮”。

所以孔子的講的這個“仁”,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的境界。孔子接着闡述這個“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旦大徹大悟後,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我無他,萬物本是一體的,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別人,就像我們夢中的境界一樣,裏面的任何情節、人物、環境,其實都我自己。所以一旦大徹大悟後,看任何人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都是自己嘛!這就“天下歸仁”了。

“克己復禮”的境界,只能靠自己,要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修行纔有可能達到。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老師能給的,所以孔子最後說:“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行是自己的事,跟別人沒有關係。

孔子一直強調的“仁”應該怎麼理解? 第2張

關於“仁”的含義,孔子雖然就用了這三句話,其實講的已經很透徹了,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後的境界,其實自古聖賢的理論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語名稱不同罷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