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醉落魄·離京口作》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醉落魄·離京口作》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醉落魄·離京口作

蘇軾 〔宋代〕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牀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譯文

《醉落魄·離京口作》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雲朵輕輕飄,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時從酒醉中醒來,船剛開始出發。回頭遙望京口,孤城已經隱沒在灰濛濛的霧氣當中。記得喝酒時歡歌笑語的場面,不記得上船時的情景。

酒醒後頭巾偏斜,扇子墜落,藤牀格外細膩,連身子都快掛不住了。一覺醒來,夢中的幽靜無人可傾述,此生的飄蕩什麼時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卻經常向東南道別。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冬,蘇軾正在杭州通判任上。蘇軾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在王安石當政的時候被屢屢外放,此時在杭州已經任滿三年。蘇軾在杭州任滿三年,要轉任密州太守,在離開京口的時候做了這首《醉落魄》,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賞析

上片寫月色微微,雲彩輕輕,二更時分詞人從沉醉中醒來,聽着咿咿呀呀的搖櫓聲,船家告訴他,船剛開。從船艙中往回望,只見孤城籠罩一片煙霧迷濛之中。這一切彷彿做夢一樣。景和情的和諧,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後的心理狀態。

《醉落魄·離京口作》該如何鑑賞?作者又是誰呢? 第2張

下片承上,描寫醉後的形態。他頭巾歪一邊,扇子墜落艙板上,藤牀分外滑膩,彷彿連身子也掛不住似的。“巾偏扇墜藤牀滑”,短短七個字,就將醉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詞人終於記起來了,他剛纔還真做了個夢。但天地之間,一葉小舟託着他的軀體迷濛的江面上飄蕩,朋友親人們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訴說呢?詞人不禁有些憤慨了,這樣飄蕩不定的生活幾時才能結束呢?最後兩句,點明瞭詞人心靈深處埋藏的思鄉之情。但他究竟做了個什麼樣的夢,詞中依然未明說。

詞中寫月色朦朧,雲彩輕柔。在二更時分,詞人從沉醉中醒來,發現自己正在一隻剛剛出發的小船上。從船艙中向來路望去,只見一座孤城籠罩在煙霧迷濛之中,似夢如幻,歌宴的場景仍在目前。如今醉了,頭巾歪在一邊,扇子掉在船板上,藤牀溼膩,彷彿連人也要滾落下去了,真是醉了。忽然記起來,剛纔做了個夢。想把夢境說給人聽,身邊卻無人可說。一葉小舟載着自己在迷濛的江面上漂盪,不知道漂到何時才能止歇。自己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像這隻小船一樣,飄飄蕩蕩,身不由己。何時才能安穩下來呢?何時才能夠回到四川老家呢?蘇纓評論說,上片最後兩句“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呼應下片最後的“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修辭魅力。“歌”與“歸”構成一對矛盾,象徵着仕進與隱逸;“西南”與“東南”也構成了一對矛盾。這既是寫實—因爲蘇軾是蜀人而遊宦江南,故有此語;這也是象徵—西南家鄉象徵歸隱,東南遊宦象徵仕進。四句話,充滿了矛盾對立,也含有了表層與深層的多重含義。

這首詞,語言平易質樸而又清新自然,筆調含蓄蘊藉而又飛揚靈動,感傷之情寓於敘事之中,將醉酒醒後思鄉的心境表現得委婉動人,使人領略到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形式。詞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後的心境,表達了對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對家鄉的思念。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