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當吐蕃攻陷唐朝都城,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想什麼?

當吐蕃攻陷唐朝都城,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想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吐蕃攻陷唐朝都城,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強敵壓境。李豫面對紛亂的局勢,無可奈何,昏招連出。此時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想什麼呢?他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登樓》,盡訴胸中的憤懣與憂慮。

《登樓》——唐·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爲樑甫吟。

白話翻譯:

當吐蕃攻陷唐朝都城,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想什麼?

從高樓眺望遠方,繁花滿目,但是我的內心只覺得淒涼。值此登樓之際,國家四面八方都在遭遇災難。只有這錦江的春天,才顯得與衆不同。玉壘山上流雲浮動,瞬間就變幻了古今。

然而北面的朝廷,始終還是李唐在當家。吐蕃的強盜,你們就不要妄想來入侵了。可惜像蜀後主劉禪那樣的傢伙,竟還有人供奉。天色晚了,我懷着無限的惆悵,吟誦着《樑甫吟》。

詩中第一句,寫作者登樓遠眺,看到滿目的繁花。但是他不寫自己是怎麼去接近那花的,反倒寫那“花近高樓”,還讓他感覺到傷心。

花是死物,又怎麼能“近高樓”呢?其實在這裏杜甫是想說,自己登樓不是爲了看花。現在是花非要逼近他,硬要他去看,可是他哪裏有心情看啊!

這是公元764年的早春,吐蕃攻陷長安事件發生之後的第七個月。看到這裏,讀者一定會感到好奇。既然杜甫不想看花,那麼他爲什麼要登上高樓呢?

接着,詩的第二句就給出了答案。原來杜甫登樓不是爲了賞景,而是因爲當時大唐江山“萬方多難”,讓他心急如焚。然而他此時的身份,只是劍南節度使嚴武手下的一名幕僚。

不在朝廷的中樞,一句話也說不上。面對危如累卵的大唐王朝,杜甫能做的,只是在這個時候登上高樓,遠望“北方”朝廷所在的方向,希望得收到更多,更確實的消息

詩的第三句“錦江春色來天地”,不是一句簡單的風景描寫。而是暗喻當時鎮守劍南的劍南節度使嚴武的軍隊,也許是大唐王朝最後的希望。

接下來第四句寫“玉壘浮雲”,也是在寫杜甫想象中的風景。意喻大唐王城當時的情勢非常危急,江山鼎革,彷彿只是轉瞬之間的事情。

但是大家也不要着急,因爲杜甫緊接着又寫道:“北極朝廷終不改。”這裏的“北極”,指的不是我們如今地理上的那個北極,而是指天上的“北極星”。

這顆星在中國古代又叫“紫微星”,正是皇權和國運的象徵。所以這句詩的意思,是承接上一句,告訴天下人說:你看,現在天下局勢雖然混亂,但是這個江山,始終還是李唐的江山。

“西山寇盜”,指的就是吐蕃等入侵者。杜甫是在警告這些番邦蠻夷,不要再妄想覬覦大唐王朝的國土。

寫到這裏,杜甫的筆鋒忽然一轉,提到了蜀後主劉禪。詩的最後這一聯,很多人都沒有弄明白杜甫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

不過大略也能猜到,杜甫之所以突然從唐朝的現實宕開一筆,寫到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的祠廟,是想借此來諷刺唐代宗李豫。

這個唐代宗,如今我們說起他的廟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幹啥來的。但是隻要提一句電視劇《大唐榮耀》裏面那個男主角,大家就知道了。

對了,唐代宗就是那個“沈珍珠”的丈夫李豫!別看唐代宗在電視劇裏,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年輕皇帝,但是在歷史的現實中,他就是一個廢柴加“膿包”。

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就在《中國通史》裏面,直接說唐代宗和他爸李肅一樣,都是昏君。當初李肅去世後,他被宦官捧上皇位。當了皇帝以後剛愎自用,排擠郭子儀等老臣。

最後吐蕃人打來,唐代宗自己放棄長安落荒而逃,還是靠郭子儀收復長安。杜甫明顯覺得唐代宗就是一個廢柴,但是也不好直說。

所以杜甫就借劉禪來諷刺李豫說:像唐代宗這種人,作爲一個普通人或是不壞的,但是如果作爲一國之君的話,那麼他的存在簡直就是個災難。所以他死後,也不配得到人民的紀念。

此詩的最後一句,也是爭議最大的一句。“日暮聊爲樑甫吟”,很多書上把它解釋爲,杜甫吟誦諸葛亮的《樑甫吟》。

當吐蕃攻陷唐朝都城,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想什麼? 第2張

諸葛亮當年躬耕南陽時吟誦過《樑甫吟》,可是大家卻弄不明白杜甫提到它是什麼意思。有人猜測,杜甫藉此表達自己想和諸葛亮一樣去隱居,但是這根本不符合杜甫的心性。

後來又有人說,“樑甫吟”指的,可能是歷史上“二桃殺三士”的典故,或者是一首古代的傷感樂曲。其實杜甫想寫的,可能是三國時期曹植,曾經寫的一首叫做《樑甫行》的詩: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明,有人認爲它寫於曹植當年隨曹操出征烏桓的途中。詩中描寫邊海民“寄身於草野”,他們的妻子、兒女們,都活着像山野裏的飛禽和走獸一樣。

因爲戰亂,邊海的居民們不敢居住在自己家中,而是像野人一樣住在森林裏。時間久了,就連行動舉止都畏畏縮縮的,像森林裏的某些動物一樣。

從前居所的柴門敞開着,但是作者走進去一看,發現裏面根本沒有人,只有狐狸、野兔這些動物在裏面上躥下跳。

假如杜甫吟誦的是這首詩,那麼這首《登樓》最後一聯就可以解釋爲:因爲昏君還在那個皇位上 ,所以世間的老百姓啊,只能繼續過着野人一般的悲慘生活。

結語

杜甫一輩子憂國憂民,雖然晚年流落到了蜀地,但是他卻始終密切關注着朝廷的動向。然而大唐王朝的新皇帝李豫,實在太讓他失望了。

西有吐蕃壓境,東有兩浙瘟疫,南有地方兵變,北有藩鎮割據。就算換了一個“明君”,也未必能搞得定,何況李豫這樣的庸才呢!

不過杜甫絲毫不懷疑大唐江山的穩固,因爲畢竟還有像郭子儀那樣的老將在。他真正擔心的還是天下的老百姓,會像曹植筆下的“邊海民”一樣,爲避戰火躲進森林,最終成了“野人”。

額外補充說明一下,因爲杜甫在這首詩的倒數第二句裏,提到了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所以個人認爲,他在詩末一句,隨而聯想到三國時期的曹植,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而且曹植這首寫“邊海民”生活的詩歌,其選題與表現手法,恰好與杜甫的詩風契合。所以把它放到《登樓》的結尾,也很符合杜甫本人的個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